建筑中的重复与变化例子
2023-01-10阅读(739)

问:作者说故宫的建筑是“千遍一律”的,但有时在不断变化的?这种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?
- 答:整个故宫的每一组群建筑,全都是统一规格,统一形式建造的,连彩画、雕饰也是一样的。千篇一律的重复表现出皇家气象的大气。但统一中又有变化,朝房到大殿就是变化,大殿的主体与两侧的廊、庑、楼、门的不同也是变化,变化又不使人感到单一。
- 答:不断烧毁,不断重建,每个朝代的建筑都有自己的风格的。所以是变化着的。
到了晚清的时候,更是介入了许多西方元素,比如延禧宫(水晶宫),浴德堂,宝蕴楼等等。去网上搜搜他们的照片就会发现和周边黄瓦红墙完全不同的。
问:建筑物中的统一与变化的含义是什么
- 答:建筑物所表现的统一程度或者变化程度构成另一类型的形式可变体。而其他的可变因素(尺度、比例、体重、平衡、重复、和韵律)则是取得统一或者变化的手段。加强统一感的方法有:加添边框或者强调边界、连续贯通、模数分隔,应用与建筑物同一比例的单独体形、独立于局部与整体之间。
违反统一的规律就可求得变化;不用边框或者打破连续性,韵律或者模式的变动,多种多样的分隔,打破支配整体的几何形等等。
统一和变化并不相互排斥,完全可以使两者重叠交织,相互增色。 - 答:统一简单来说,就是做一个建筑设计时,可以用相同或类似的元素来设计,比如说可以用一种颜色来统一一组建筑,又比如说住宅小区时,一般都用坡屋顶或平屋顶来设计这一组建筑群。
变化我的理解是,在统一的基础上,例如一组建筑可以用一种色系的颜色来进行粉刷,比如红色,而红色又可以分为深红、浅红、粉红、紫红等等,可以安装不同分类进行不同粉刷。
最简单的实例是公交车的设计,你看一个城市有很多公交车,但他们基本尺寸或者大小基本上都一样的,你一眼望去,很容易把它与其它车辆分出来,这就是统一。而不同线路的公交车在颜色上又基本有变化,你坐车的时候能分辨出来你需要做哪一路,这就是变化。
首先应保证你设计的一组建筑群必须有统一的元素,否则就会让人眼花缭乱,不知所以;但又需要有变化,让人能分辨每一栋建筑群,不感觉到太过死板。
问:怎样理解通感和移用这一修辞手法?
- 答:通感修辞手法:通感就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,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,“以感觉写感觉”。通感技巧的运用,能突破语言的局限,丰富表情达意的审美情趣,收到增强文采的艺术效果。 举例子来说吧:欣赏建筑的重复与变化的样式会联想到音乐的重复与变化的节奏;闻到酸的东西会联想到尖锐的物体;听到飘渺轻柔的音乐会联想到薄薄的半透明的纱子。最典型的例子就如楼上所举的(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):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”。此文中清香乃是嗅觉,歌声乃是听觉,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,即为通感。 移用修辞手法:移用是把惯用以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用以说明或形容乙事物,从在而创造一种巧妙的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的修辞手法。如,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《威尼斯》一文中多次运用了这种修辞方法。“这方场中的建筑节奏其实是和谐不过的”一句中的“节奏”本来是音乐术语,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的强弱长短现象,这里却用它来形容建筑物色彩的浓淡明暗和位置的高低错落的情况。又如“建筑也是新式,简洁而不罗嗦,痛快之至”一句中“简洁而不罗嗦”本来是用来形容或评论说话、写文章直截了当,爽快直率的,这里以形容建筑物造型的简洁,外部装饰少的特点。这就属于移用的修辞手法!回答完毕!呵呵,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到你^_^
- 答:所谓“通感”,是“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”(钱钟书语)。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就是指感觉器官的互换。即把各种感觉(听觉、视觉、嗅觉、味觉、触觉等)沟通起来,用甲感觉去描写乙感觉,这种修辞手法叫“通感”。它往往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,凭借感受相通,互相映照,以启发读者联想,体味余韵,用来渲染并深化诗文意境。请看:
1.“微风过处,送来屡屡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。”(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)此处将嗅觉移植为听觉,“屡屡清香”与“渺茫的歌声”,虽然前者是从嗅觉的角度描述的,后者是从听觉的角度摩声的。但是,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,如时断时续,若有若无,清淡缥缈,沁人心脾等。因此,作者通过联想与想象借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的隐隐约约,清幽淡雅来表现荷香的若有若无,清幽淡雅,不仅揭示了事物的本质特征,而且创造出一个美好的意境。又如:
2.“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,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,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。”(朱自
清《荷塘月色》)这是视觉移植为听觉,月的光华和阴影,朦胧婆娑,相互映衬,以小提琴演奏的“名曲”的旋律来形容它们的和谐声响,来表现月光树影组合的协调,给人一种悠扬、优美,很近肉内的感觉,同时烘托出一种温馨、幽雅的氛围,将读者带到一种美好的幻景。
有人认为“通感”就是一种“特殊的比喻”,其实不然。“通感”与“比喻”两种辞格的不同点在于:通感,即感觉的转移;比喻,就是打比方。即用具体的事物比抽象的事物,用大家熟知的事物比大家陌生的事物,用浅显的道理比深奥的道理。 - 答:最典型的例子:微风过处,送来缕缕清香,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”(朱自清《荷塘月色》)
清香乃是嗅觉,歌声乃是听觉,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,即为通感。
人的认识活动,一般是从感觉、知觉、到表象,进而形成概念、判断和推理。
人的各种不同的感官,只能对事物某些特定的属性加以认识,因此在人们从感觉、知觉到表象的过程中,实际上也是各种感觉器官相通的过程。人类艺术活动的“通感”实际上就是人们的认识活动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。
审美是人类特有的活动。通感,就是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中使各种审美感官,如人的视觉、听觉、嗅觉、触觉等多种感觉互相沟通,互相转化。钱钟书先生说过,“在日常经验里,视觉、听觉、触觉、嗅觉、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,眼、耳、舌、鼻、身各个官能的领域,可以不分界线……”。可见,通感广泛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感受之中,就象你看着满园的春色,会哼起“春之歌”一样。现实生活的文字的印记也不可避免地打下了“通感”的印记。例如,“摇曳的音调”、“表情冷漠”、“一弯寒月”等词语中,视觉、听觉、触觉构成了通感。人们常用“甜美”形容歌声,“甜”本属于味觉印象,“美”属于视觉印象,“歌声”则属于听觉感受。人的五种感官,“通”得最普遍的,是视觉与听觉。运用通感,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,深化艺术。通感哲学基础就是自然界普遍相通的原则,客观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,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。通感同样也可以用声音和色彩等等手段去表达人类的感情,它成为了写作实践中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。在现代文学作品中,通感的使用,可以使读者各种感官共同参与对审美对象的感悟,克服审美对象知觉感官的局限,从而使文章产生的美感更加丰富和强烈。